时间:2023/3/16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一年前,马广生看着被砸伤的手指,无所适从,生活的重担一下子朝他涌来,这个倔强的人硬是把泪水咽回了肚里;一年后,马广生在村民代表大会上,以脱贫致富典型身份分享心得,在谈及如何脱贫致富时,马广生说,好时代造就好生活,有人拉咱一把,我永远感谢我的恩人!

61岁的马广生是一位患有听力残疾的贫困村民,56岁的妻子康丽艳患有多种慢性病。这一家成为抚远浓桥镇东方红村年精准识别贫困户。

虽然是贫因户,但马广生坚强肯干,年的一次厄运让这个硬汉弯下了腰。

马广生一家属于无地户,没有耕地的他平时靠四处打工维持生计。当年9月份,马广生在工作中右手食指被机器砸断,无法再从事工作的他只能回到家中。转眼第二年,马广生因上火所致进行了小肠疝气手术,接二连三的打击,让这个家跌落谷底。

生活没有希望,马广生不想出门,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。直到面对扶贫包扶人时,马广生还倔强地说:“我不想给政府添麻烦,更不需要政府救济,我虽然耳背,但我身体还行,能坚持干活。”马广生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帮扶的领导。

马广生有干劲,但就是致富无门路。当得知马广生原来就曾养过猪后,包扶人立即给马广生找到了一条致富路。

没钱买饲料,包扶人资助;没钱盖猪舍,包扶人给建造;没有销路,包扶人给想办法。年一年,养殖纯收入达元,马广生夫妇变成了全村瞩目的养殖明星,马广生在30平方米的猪舍里品尝着收获的喜悦。

6头猪、10只鹅、60余只鸡,成了马广生和爱人康丽艳最惦记的“宝贝”,让它们健康地长大是他们最关切的事情。

马广生并未只顾自家“发展”,他想着其他贫困村民。在这一年中,他将自己所学到的养殖知识结合经验,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养猪技术,向其他村民传授,并向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,引导其他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业。

年,在马广生的带动下,东方红村贫困户新增养猪户2户,户均养殖猪4头,带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,全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。

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,现在的马广生“蜕变”成了一名脱贫户,看着一猪舍的猪,他仿佛看到了希望、收获。

本报记者王茹茹

于秀华花棚里种出一片芬芳

61岁的于秀华是抚远寒葱沟镇红旗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贫困户。但现在,于秀华的意识随着一大棚花香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她从“要我脱贫”变为“我要脱贫”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、从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,脱贫致富的信念在她心头滋生。

二十多年前,于秀华在一场车祸中伤了腿,伤口还没痊愈的她就下地干活,结果患上脉管炎,伤口动不动就出现溃烂。于秀华的爱人是脑梗患者,因患病,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,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,两次喝农药自杀。

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,多次找到于秀华两口子谈心,帮助他们在思想上“脱贫”。渐渐地,于秀华意识到,要解决贫困问题就要先解决“意识贫困”,只有志气树起来,脱贫致富的干劲和办法才能跟上来。

于秀华家里以前有一个三百平米左右的大棚,但由于老伴不能干活,要强的于秀华只能在大棚里种点花苗和秧苗到市场里去摆摊,一年收入只有元左右。得知于秀华会种花的事情后,帮扶人为于秀华建了一栋花卉大棚,并聘请市农委技术员做技术指导,与市园林签订了销售合同,解决了大棚花卉的销路。年,于秀花家的庭院经济收益达多元,获得了发展产业增收奖励元。

现在有了丰富育花苗技术的于秀华,看到年收入,她又有了扩大再生产的想法。

年,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又为于秀华争取到了农委平方大棚帮扶项目,并聘请市农委技术员做技术指导,与市园林再次签订了销售合同,解决了大棚花卉的销路。于秀华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。据她保守估计,今年大棚的收入最低也得一万元。

鼓励和帮扶分不开,努力和回报成正比。于秀华没有躺在“贫困户”的名下等靠国家扶持帮助,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脱贫奔小康,看到靠自己劳动带来的巨大变化,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。

本报记者王茹茹

闫鹏养猪让生活有了奔头

65岁的抚远海兴村贫困户闫鹏家中因缺劳力致贫,年精准识别时被确定为红卡贫困户,通过一年精准帮扶,当年年底闫鹏家被动态调整为黄卡贫困户。

年初,扶贫工作队队员走进闫鹏家时心情无法平静。患有脑梗后遗症的闫鹏与老伴住在漏雨的泥草房中,家徒四壁,老两口眼里满是无奈和呆滞。

数年前,闫鹏的儿子花费数十万元购买了货车搞货运,可赔了钱,欠下的巨额贷款还不上,最终闫鹏的地都拿去做赔偿。

家里没有土地,闫鹏因为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,儿子离异后家里留下两个孩子,外出打工,闫鹏老两口陷入困境。

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,先为闫鹏一家办理了低保,然后帮助他们一家解决房屋问题。房屋已经没有翻新必要,于是推倒重建。

政府部门援助两万八千元,闫鹏又筹借了一部分,可盖房子的钱还是不够,最终扶贫干部个人拿出元救了急。

很快,宽敞明亮的彩钢保温房拔地而起,闫鹏住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。

闫鹏体弱多病无法外出打工,先前为了生计在江边撒网捞鱼,但收入微薄,不够生活费用。了解到闫鹏会养猪,于是扶贫工作队决定帮助闫鹏靠养猪脱贫。

工作队为其办理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,新建了一百多平方米大猪舍,生猪养成了,还帮助其联系销路。有了猪舍后闫鹏老两口干劲儿可足了,每天起早贪黑饲养生猪,不断扩大养殖规模。

一年下来,存栏生猪30多头,年增收0多元,以后每年可持续增收0元以上。

前几天,闫鹏刚以每只元的价格出售了17只猪仔,增收0元。闫鹏说,以前的生活如陷在泥潭中拔不出脚,如今感觉双手双脚不再有束缚了,生活有奔头了,有希望了。

本报记者余春泽

刘庆功农用机“拉”出好日子

老伴久病卧床、儿子白血病去世,面对债台高筑、一贫如洗的家,56岁的刘庆功并没有被生活击倒,最终,在帮扶人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,自己创业,依靠农机具,开出自主的好日子。

来自抚远鸭南乡四排村的刘庆功,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,虽然妻子一直重病在床,但是孩子们都特别懂事、独立。大儿子早早成家立业,小两口特别和睦,最让他引以为傲的二儿子大学本科毕业后,留在了天津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,原本想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,但生活活生生的给他一棒子。

年,天津工作的二儿子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,于是,在女朋友的陪伴下,到医院检查,诊断为:白血病!

作为一名农民,刘庆功并不明白这病的缘由,但只知道很可怕!更意识到,即使再难,也要把儿子的病治好。

于是,全家人花掉了所有的积蓄,又从亲朋好友、左邻右舍那里借到了五六十万,给儿子治病,即使这样,最后也没有留住儿子。

从此,刘庆功家跌入谷底。虽然二儿子去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,但是并没有击跨乐观向上、勤劳朴实的庄稼汉。用他的话说:不管发生什么,生活还要过,能干一天,是一天。快60岁的人了,不能只靠帮扶人和工作队的帮助,一天到处找零活,给别人打工,还应想着怎么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。

年春天,扶贫工作队在家庭走访中,了解到刘庆功想买一台农机具,这样既能减轻自己的作业强度,还可以帮别人播种挣钱,增加收入。

最终,在鸭南乡政府、帮扶人和工作队的努力下和刘庆功自己的筹集下,购买了一台农机具。

当车开进自家院落时,刘庆功当宝贝一样,摸来摸去。为了不负党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泽,也为了一家人能生活的更好,过上小康生活,他鼓足了干劲,辛勤工作在田间地头,由于农机具每天泡在田间地头,回到家早已泥泞不堪,即使再晚再累,刘庆功也要把车身擦拭一新。

如今,刘庆功家庭年收入又增加了一万余元,对比以往捉襟见肘的生活,终于见到了盈余。用自己的双手,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,朴实的庄稼汉,感觉格外的舒坦。

本报记者黄宾宾
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